黄帝内经中脏腑痹证的症状,成因,预后转归,以及痹证针刺治疗法则

所在栏目: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中脏腑痹证的症状,成因,预后转归,以及痹证的针刺治疗法则
【原文】
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1),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2);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3),脊以代头;脾痹者,四支解堕(4),发咳呕汁,上为大塞(5);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6),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7),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阴气(8)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淫气(9)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10),痹聚在脾。诸痹不已,亦益内(11)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帝曰:其客于六腑者何也?岐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
帝曰:以针治之奈何?岐伯曰: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12)也。
【注释】
(1)善噫(yì):因心痹,气机不畅,时发叹声。
(2)上为引如怀:形容腹部胀大,状如怀孕。
(3)尻(kǎo)以代踵:只能坐下不能站立,也不能行走。
(4)四支解(xiè)堕:四肢懈惰无力。
(5)大塞:即痞塞。
(6)中气喘争:指肠胃气逆迫肺以致喘息气急。
(7)若沃以汤:形容热盛,如以热水灌之。
(8)阴气:五脏的精气。
(9)淫气:指内脏逆乱失和之气。
(10)肌绝:指甚饥不能食,是邪闭脾胃之症。
(11)益内:病情加重向内发展。
(12)病瘳(chōu):病愈。
【白话详解】
大凡痹邪侵犯五脏的,病变随脏腑而各不相同,如肺痹的症状是烦闷胀满,喘息而呕吐;心痹的症状是血脉不通畅,烦躁而心悸不宁,突然气逆上壅而喘息、咽干,常嗳气,如果厥逆气上则会引起恐惧;肝痹的症状是夜卧时常被噩梦惊醒,饮水多而小便频,进一步出现少腹胀满如怀孕之状;肾痹的症状是腹部易胀满,由于肢体挛急屈而不伸,以尾骨代足,颈屈头倾,脊骨高出,以脊代头;脾痹的症状是四肢倦怠无力,咳嗽,呕吐汁水,脘腹痞塞不通;肠痹的症状是频频饮水而小便难排,肠胃气逆迫肺以致喘息气急,时而发生完谷不化的飧泄症;膀胱痹的症状是少腹膀胱部按之疼痛,且腹中觉得热,如被灌了热水似的,小便涩滞不爽,上为鼻流清涕。
五脏之气,在安静的情况下能内守潜藏,如果过分躁扰则易耗散。
六腑之气,受盛水谷而化生营养,若饮食过量,肠胃就要受到损伤。所以当内脏之气逆乱而导致呼吸喘促时,痹邪就会停聚在肺,而形成肺痹;逆乱之气表现愁忧思虑的,痹邪就会停聚在心,而形成心痹;逆乱之气表现遗尿的,痹邪就会停聚在肾,而形成肾痹;逆乱之气表现疲乏衰竭的,痹邪就会停聚在肝,而形成肝痹;逆乱之气表现肌肉瘦削的,痹邪就会停聚在脾,而形成脾痹。上述各种痹症日久不愈,痹邪就会进一步深入内脏。其中风邪偏盛的痹病,因为发无定处不能停聚,所以容易痊愈。
黄帝说:患了痹证,有的能引起死亡,有的疼痛日久不愈,有的容易痊愈,这是什么缘故?岐伯说:痹邪若内犯五脏则死,若稽留于筋骨间邪不易出则疼痛日久不愈,若停留在皮肤之间邪浅易散则容易痊愈。
黄帝说:痹邪侵犯六腑,其原因何在?岐伯说:这是由于饮食失节起居失度所导致,是六腑痹形成的根源。六腑在背部各有俞穴,风寒湿邪通过俞穴而进入六腑,加上六腑因食饮不节而造成的功能失调为内应,所以痹邪沿着俞穴,直中相应之腑而形成六腑痹。
黄帝说:怎样用针刺进行治疗呢?岐伯说:治五脏痹取各自的俞穴,治六腑痹取本经的合穴,也可以沿着经脉所循行的部位,寻找发病征兆,然后根据病变的部位,分别针刺其相应的俞穴或合穴,病就可以痊愈了。
【按语】
本节主要讲述了脏腑痹证的症状、成因、预后转归,以及痹证的针刺治疗法则。情志失常,饮食失调,起居失常,导致人体营卫气血虚弱,五脏精气内伤,是五脏痹发生的内在因素。
关于痹的治疗,明确地提出了两条原则:一是辨证论治。“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后世有用右归饮合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骨痹;用四物汤合桂枝汤加味治疗筋痹;用桃红四物汤,或四妙勇安汤化裁治疗脉痹;用除湿蠲痹汤增减治疗肌痹;用黄芪建中汤合羌活胜湿汤治疗皮痹等,均受其影响。二是针刺痛处局部取穴。《灵枢经筋》强调说“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也体现了局部取穴的治疗原则。后世《济生方》将痹痛部位分为背、肩、臂、腋、肘、脚、膝、腰、脊等部位,治疗也多是痛处取穴,这一取穴原则在后世针灸学中被称为天应穴,并得到广泛运用。
【应用举例】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游走不定也。
寒气胜者为痛痹,筋骨挛痛也。湿气胜者为著痹,浮肿重坠也。然即曰胜,则受病有偏重矣。治行痹者,散风为主,而以除寒祛湿佐之,大抵参以补血之剂,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治痛痹者,散寒为主,而以疏风燥湿佐之,大抵参以补火之剂,所谓热则流通,寒则凝塞,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也。治著痹者,燥湿为主,而以祛风散寒佐之,大抵参以补脾之剂,盖土旺则能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通用蠲痹汤加减主之,痛甚者,佐以松枝酒。(《医学心悟》)
上一篇:黄帝内经中痹证的病因病机,病证,分类以及五脏痹的传变
下一篇:黄帝内经中营卫之气的特性,功能以及导致人体发生痹证的机理
本文地址:http://huangdineijing.100yangsheng.com/7764.html
相关内容推荐
四物汤 桃红四物汤 心悸 湿邪 咳嗽 针灸 桂枝 黄芪 怀孕 腹胀 中风 遗尿 当归 疲乏 血虚 脾胃 补脾 疼痛 补血 呕吐 痹症 当归四逆汤 祛风 黄帝内经 四逆汤 上气 喘 风邪 浮肿 气喘 痹证 嗳气 黄芪建中汤 喘息 针刺治疗法 祛湿 桂枝汤 烦躁 血脉不通 风寒 寒湿 噩梦 湿气 情志 羌活胜湿汤 取穴原则 饮水 祛风散寒 无力 脏腑 寒气 除湿 胃气 骨痹 小便 针刺治疗 辨证论治 行痹 俞穴 衰竭 气血 针刺 卫气 风燥 胀满 湿 寒 建中汤 气逆 四妙勇安汤 恐惧 钙 燥湿 咽干 涎 肌肉 经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