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马识合肥 | 跨入万亿大关,它经历了……

(图为1979年,安徽棉纺厂纺织工人工作场景,图片源自@视觉中国)
同时,乘着国家号召沿海企业内迁和“一五”计划实施的东风,合肥抓住机会,又从上海引入了56家工厂企业,占入皖企业数量的一半,随之而来的人才、技术、设备、资金、生产管理经验及销售关系,填补了合肥乃至安徽在针织、印染、机电、日用化工等20多个工业生产门类的空白。
随着诸多企业的迁入、建设,合肥城区开始向外延伸,逐步形成了东郊、北郊、西南郊3个工业区,乡村田园则如楔子一般,楔入市区。这种“三翼伸展,田园楔入”的“风扇形”城市布局,利于城市环境建设,在城市规划中后被誉为“合肥模式”。
同时,公共交通、城市供水、排水、防洪等公用设施从无到有展开建设,城市绿化、街道照明等设施逐年不断改善。
02
机遇
1969年中科大南迁选址,最终留在了安徽合肥,并获得了优渥的条件。
后来中科大迎来了快速发展,为合肥的建设贡献了科技力量,众多科技企业在合肥生根发芽,为当地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科大讯飞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国产液晶巨头京东方由盈转亏,正当压力倍增之际,合肥向京东方伸出援手,战略投资百亿元。
2010年,京东方在合肥建成中国第一条第六代TFT-LCD面板生产线,并正式投产,结束了32英寸以上中大尺寸液晶电视无国产屏的历史。
如今,京东方市值已经达到1200亿元,在合肥总投资已超过1000亿元,带动70多家配套企业到合肥发展,使得合肥成为全球最大的显示产业基地之一,并辐射整个半导体行业。
03
发展
2012年起,以中科大、中科院为依托,以龙头企业科大讯飞为核心,全国首家定位于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落地合肥。至2020年底,“中国声谷”已入驻企业超1000家,产值超1000亿元。
在科研创新领域,合肥成绩更加斐然。继大型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合肥超环”后,核聚变实验装置“东方超环”又在合肥投入运行,使中国核聚变研究实力大为提升。
2017年,合肥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成为继上海张江综合性科学中心之后的第二个国家科学中心。2017年9月,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在合肥建成使用,使中国成为既美、法、荷、日之后,第五个拥有稳态强磁场的国家。
04
腾飞
2020年,合肥的GDP突破万亿,建成区面积超过500km²,为1949年的100倍,城市建设焕然一新,全新的铁路、航道、航线、车站、机场、港口让合肥与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市内,从国内第一条纯电动公交线路开通,到地铁建设提升速度,合肥公共交通愈发便捷,并着力构建以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TOD城市开发模式。
而成立三十年,拥有智能语音、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公共安全、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多个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全国169个国家级高新区中名列前十。
其中,可持续发展能力更是仅次于上海张江、北京中关村,位列全国第三,可谓引领合肥发展的全新极点。
创新释放的磅礴力量,产业撬动的强大动能,群众诉说的热切期盼,城市流淌的血脉基因……这些年,合肥的发展逻辑中,总是蕴藏着过去的荣光、未来的梦想。
从过去走来,我们豪情满怀;向未来走去,我们信心倍增。
时代的江河奔腾不息。此时此刻,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我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中流击楫、破浪前行,把新的荣光刻入新的年轮,把新的梦想写进新的航程。
来源:综合合肥发布,合肥日报
运营支持:合肥论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